测通学院导师专题培训总结

发布者: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 作者:发布时间:2021-12-31浏览次数:789


2021年测通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专题培训总结

为了强化导师培训环节,认真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求,引导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强化导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提升导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指导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测通学院开展了研究生指导教师专题培训系列活动。



专题培训一:

学科思政交流活动

2021922日,学院开展了“安全学科方向与学科思政交流”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参加人员包括学科全体硕士导师以及青年教师。蒋永清教授以“设备安全工程学”课程为例,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将课程建设目标、研究生科技自立自强品质塑造等融入课程教学过程。讲座从四个方面开展了重点介绍:一具有安全特色的国家“科技兴安”“安全发展”战略,强化安全专业职业情怀和使命感。二、发挥专业特色,以“工程伦理”为着力点,提高学科知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三、勇于挑战现有的职业风险管控阈值,积极探索,发扬“工匠精神”。四、培养“爱国情怀”坚持“制度自信”,加强法律意识教育。

蒋永清教授学科思政专题培训

蒋永清教授学科思政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二: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

为活跃学术氛围、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增强我校师生学术水平、营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20211028日,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邀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雨时教授开展了科研成果发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

陈雨时教授讲座的主题为“科技论文撰写体会与经验分享”。陈雨时教授目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收录40余篇、SCI引用3000余次,Google引用6000余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项、青年)、国家博士后面上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校科研创新基金、民口横向等多项科研项目。陈雨时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科研实践,介绍了其论文发表过程及经典案例,分享了科研论文写作技巧及体会,交流了论文投稿成功与失败心得。他首先介绍了科研工作中的五项元素,分别是写作、阅读、思考、讨论以及编程,表示科研工作按照顺序展开的重要性,讲解写作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并提供建议,并且阐述了五项因素为科研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随后陈教授以三篇论文为例,介绍了目前其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及科研工作的新分支,最后在讲座的结尾推广了自身的论文和代码。讲座参与教师及学生既收获科研论文写作提升的秘籍,也得到一次科学精神的洗礼。


陈雨时教授科研成果发表讲座

讲座交流环节中,陈雨时教授与测通学院多位导师针对于科研成果发表学术报告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此次讲座为学院提供了科研成果论文写作的清晰的思路实用方法,针对性强,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也希望今后能有机会邀请更多知名专家来院开展专题讲座,助力通信学科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导师交流环节



专题培训三:

测通学院开展研究生导师专题培训系列活动

——光学工程学科举办“光学工程学科发展历程”报告会

为充分发挥学院研究生管理的主力作用,测通学院结合学科发展规划,开展了系列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发挥了导师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20211127日,测通学院邀请光学工程学科首届带头人刘泊教授作题为“光学工程学科发展历程”的报告。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海滨、副院长孙晓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光学工程学科导师组组长、副院长沈涛,研究生辅导员杨胜宝,研究生秘书于佳,光学工程学科师生共计2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光电系副主任光学工程学科负责人于雪莲主持会议。

刘泊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光学仪器名校天津大学,同年进入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科技大学)任教,2000年同赵洪教授、于晓洋教授、于助教授、周真教授为我校光学工程学科申报的主要带头人,是我校光学工程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我校光学工程学科获批后的首届学科带头人。

刘泊教授作报告

报告会上,刘泊教授基于自身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宝贵经验,结合多年光学工程学科管理工作经历,围绕光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学科申报、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报告分享。刘老师对导师如何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何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如何有效沟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举措和建议,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刘泊教授培训报告

党委书记兼院长吴海滨代表学院高度评价刘泊教授在职期间对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贡献,并邀请刘泊教授退休后继续关心学院发展、为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孙晓明副院长对刘泊教授的精彩培训表示感谢,并对光学工程学科的发展给予肯定并寄予厚望,同时对光学工程学科新一届带头人高玮教授、学科导师组组长及方向带头人沈涛教授、方向带头人王洋教授提出了希望和具体要求。


光学工程学科导师培训会


于雪莲老师做总结发言,感谢全体师生的认真聆听、感恩一代代光学工程学科前辈们的辛苦付出,在学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爱下,光学工程学科全体师生将继续携手同行,共创学科的辉煌未来!



专题培训四:

电子信息学科发展历程暨“导师论坛”交流活动

按照学校开展2021年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通知,电子信息工程系全体研究生导师于2021123日线上举行了题为《电子信息学科发展历程》的“导师论坛”交流活动。活动由主管研究生工作副主任王庆岩老师主持,作为电子信息工程建系人之一的宋立新老师做了精彩的报告。宋老师分别从学科简介、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让大家对电子信息学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报告结束后,13位导师针对如何高质量的培养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宋老师从科研工作思路、科研反哺教学、如何把项目做完、做好生活科研、团队建设思考五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宝贵经验。他指出,首先,导师要与学生构建“命运共同体”,明确自身责任与使命。其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导师可以把多年自身积累撰写SCI、发明专利等科研工作的经验,用到如何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的具体实践中来,引领学生注意发现科研工作规律,用心发现并利用好身边小成本的科研金点子,与学生实现良性互动。同时,在具体的科研指导过程中,导师要学会巧妙地“拽着”学生往前跑,重视示导、引导、指导学生,发挥个人强项并注重团队培养,孵育协同奋进的科研氛围。同时,宋老师还强调:“导师自身要努力地从有约束的科研工作者逐步过渡成为自由的科研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与眼界,掌握学科动态,带领学生走向学术前沿,而且要重视培养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导学关系,更要创建团结协作的科研团队。各位老师积极参与讨论,普遍反映此次交流会收获颇丰,并明晰了导师的职责以及工作方法。

最后,王庆岩老师总结了宋老师优秀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和团队建设经验,希望全体导师能够在指导研究生和团队协作中,做好规划,协同发展,从而琢磨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多出成果。导师做好研究生指导工作,对践行立德树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宋立新教授培训报告


宋立新教授培训报告



专题培训五: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关于“培养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报告和交流会

根据研究生部的整体工作部署和学院关于“2021年测通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计划”的工作安排,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于129日开展了关于研究生培养经验的线上交流会议邀请了学科方向带头人李林军教授做了题为《浅谈如何培养与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经验分享报告,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导师们对研究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会议由学科和研究生工作副主任杨文龙主持,学院主管学科和研究生工作孙晓明副院长参加了会议。

李林军教授是我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向带头人、博/硕士生导师。李林军教授一直致力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果。他是黑龙江省杰出青年获得者、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光学工程学科省级带头人。近年来,李林军教授五次申报国家级人才称号,并四次进入会评答辩环节;牵头主持申报并获批了“黑龙江省激光光谱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七次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其中一等奖(排名第二)1次、二等奖四次(三次为主持人);培养了二十余名博士、硕士毕业生,为我校的学科和科研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培训会上,李林军教授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大家做了深入的交流,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做了详细介绍,从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科研“纪律”的要求、研究“方向”的选择、研究生个人“努力”的调动、导师“指导”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经验分享。李老师强调,“导师长在实验室,学生才能喜欢实验室”;“导师常和学生进行思想和学术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找到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的最优方法,找到鼓励、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式”;“导师注重自己的科研能力培养、实时掌握科学前沿,才能指导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快速进步”。

李老师的报告引起了参会导师们的共鸣,报告之后,大家就李老师所提的“学生思想动态”、“团队努力带动”、“学生科研素质训练”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颜颐欣等资深导师结合李老师报告分享了自己的培养经验,吴卿等新晋硕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大家的思想碰撞,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研究生培养 “立德树人”的责任和“教学相长”的快乐,更加坚定了为我们为国育人,为校、为学科发展而努力前行的决心。

最后,孙晓明院长对李老师的报告和大家的讨论交流做了总结发言,介绍了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和研究生整体情况,希望大家践行我党“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切实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积极合作,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研究生。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和交流会


李林军教授培训报告